編譯盧永山/特稿

自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,鮑爾森公司、千禧年管理公司(Millennium Management)和Och-Ziff資本管理集團等知名避險基金業者,就對投資人的錢來者不拒,希望吸收的資金越多越好。

這使得向新投資人說不的Lakewood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波薩(Anthony Bozza)與眾不同。波薩在4年前創辦這家避險基金,在不到1年內資產規模就從2億美元暴增至9億美元。

金融危機期間,由於各國監管機構加強對避險基金的管制,加上投資人將資金轉往規模較大的避險基金,小型避險基金通常是最大受害者。但3年過後,一些中小型避險基金資產規模快速增加,擔心影響基金的報酬率,這些避險基金開始對新投資人說不。

RouteOne Partners和Point Lobos Capital停止接受新資金,資產規模在不到1年內就膨脹2倍至4.8億美元的Brenner West Capital Advisors,最近也宣布停止接受新資金。Jericho Capital和Redmile集團在籌集數億美元資金後,已開始拒絕新客戶。

高盛全球銷售和資本指示部門全球主管貝克(Dean C. Baker)表示:「曾經有個時期,大筆資金都流向大型避險基金,現在卻轉往小型避險基金,但很多避險基金經理人為了確保報酬率,已經對新資金卻步。」

這樣的作法違背避險基金的獲利模式,避險基金通常會從投資管理的總資產中收取2%的管理費,因此越多人投資可以收更高的管理費。

但信用危機已讓避險基金經理人學到資產規模擴充太快的教訓。由於投資人大舉贖回,一些避險基金被迫縮減營運,有些避險基金則因缺乏好的投資機會而報酬率不佳。

有了前車之鑑,一些成立不久的避險基金試圖放緩資產規模的增加。

專家表示,小型避險基金的長處就是操作靈活,他們買進和賣出的速度非大型避險基金可以比擬,他們也可以集中投資最好的標的。

巴克萊資本旗下策略顧問集團主管瓊斯(Meredith Jones)表示:「小型或成立不久的避險基金的投資策略,與從前所見的相當不同而且有新意,這是避險基金業創意之所在,也是避免這個產業日益同質化的原因。」

新成立的避險基金通常有兩種特色:血統純正和績效傲人。

例如,Lakewood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波薩出身於SAB資本管理公司,而且曾擔任私募基金KKR的分析師。RouteOne Capital創辦人杜罕默爾(William Duhamel)曾是避險基金巨擘Farallon資本管理公司的合夥人。Brenner West的共同創辦人內倫伯格(Craig Nerenberg)和考夫曼(Josh Kaufman)曾在投資公司MSD Capital任職,而後者是電腦大廠戴爾公司負責人戴爾(Michael Dell)的家族事業。Jericho Capital創辦人雷斯尼克(Josh Resnick)曾在避險基金TCS資本管理公司擔任主管。

這些避險基金最近的報酬率引人注目。Lakewood資本管理公司2008年虧損近20%,但2009年的報酬率為70%,去年也達16%,從2007年創辦以來的平均年報酬率約20%,操作策略為放空股票。

為了安撫不安的投資人,很多新成立的避險基金聘請頂尖的法律、稽核、經紀和管理公司從旁協助。例如,Brenner West聘高盛為主要經紀人,聘Citco為基金管理人,兩家公司都是業界的翹楚。

投資銀行Madison Street Capital資深經理德庫哈(Karl D’Cunha)表示,這些作法讓投資人覺得把錢放在這些避險基金相當安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xnn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